煤价止跌难破煤市困局 暴露三大“弊端”
添加时间:2015年10月16日
新闻来源:信息管理中心团队
浏览次数:
时间:2012-08-20
环渤海煤价在经历连续13周下跌后连续两周止跌,但国内煤炭市场仍然低迷。运煤通道依然冷清,许多煤企煤炭滞销严重,这使现行煤炭机制的诸多弊端进一步暴露。
煤价止跌难破滞销困局
8月15日最新数据显示,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报收626元/吨,与前两期保持持平。这意味着在经历连续13周下跌以后,环渤海煤价连续两周止跌,但这仍然是“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”发布以来的最低纪录。同时,尽管情况有所改观,但国内主要港口煤炭库存压力仍然很高,预计存量仍超过2亿吨。
煤炭滞销暴露三大“弊端”
第一,煤炭产能缺乏有效调控,过度市场化现象仍在持续。
第二、缺乏对国内外煤炭市场供求的监测和预警机制。
第三,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。
目前,国内煤炭价格在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过高,这导致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出现倒挂现象,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这里面有流通环节过多、不合理收费、腐败等诸多原因。
机制建设亟需加强
要想消除上述弊端,必须从长远角度建立煤炭市场的良好秩序,深化煤炭领域的各项改革,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。
企业应该尽快建立中长期的预警机制,加强对市场行情和风险的监控与分析,政府需要从总量上对煤炭产量加以把握和调控,防止煤炭过度市场化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,特别是要加强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生产行为的引导。政府也要协调各相关部门,尽快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,减少流通环节,改善交易服务,严打煤炭腐败,消除不合理的流通成本,从而尽快实现国内煤价和国际煤价的接轨。
目前,山西已正式出台了《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》,鼓励煤电企业通过资本金注入、股权交换等方式相互参股、控股或通过资产重组注册成立新的煤电联营企业,从而形成合理的煤电价格机制;同时将推动火电企业与省内煤炭企业签订长期战略性供需协作合同,明确供煤价格以及价格联动条款,建立长期协作合同全覆盖的省内电煤供需管理模式,保证煤炭销售。(详情见网址)
http://finance.chinanews.com/ny/2012/08-20/4118719.shtml